site
stats
Tagged

杂文

A collection of 6 posts

感悟

下一个小小的浪潮

《浪潮之巅》对整个IT界历史进行了一次细致的诠释,所有的成功企业除了幸运地、站在了革命的浪尖上,我更多感受到这些革命者对理想的坚持。我是极度怀疑马后炮式的成功学归纳总结的套路,但如果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那么一点不屈不挠的固执和坚持,要做出点成绩是基本不可能的,我坚信这一点。 坚持在现在这个时代其实非常不容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人能够如此大量的掌握信息,如此容易的进行范围巨大的沟通,如此自由的开展创造性活动。这个时代的特性在某些时候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当你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后,往往整个认知会不知不觉中被限制,对独立思考和开创性创造产生阻力。“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的过程被称为必须的“市场调研”,这些活动被普遍接受和教条化后,非常容易培养思维惰性,在看过外界的风景后,还能够屏蔽信息对独立思考的影响,是异常难得的能力。 最近其实一直在思考未来5年、10年后的手机系统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还是现在的锁屏,桌面,图标,应用的模型吗?下一个小小的浪潮会在哪里?操作系统交互和界面进化的方向会是什么?我想这不光是需要打破枷锁独立思考,还需要有那么一些固执和坚持,在行动中探索。

感悟

认知的局限

早上10点并没有准时出发,不靠谱的产品组同学们依旧没有按照计划到齐,不过大家已经习惯。在本周最好的天气的一天,我们继续透支活动经费,奔向怀柔的白河湾感受激情漂流刺激。 玩“谁是卧底”引爆大家的热情,整个气氛都high爆。租的小客车实在太破,只要一爬坡水温就控制不住,空调系统罢工,我们所有玩游戏的人感觉就像在蒸桑拿。哪怕是这样也没有停下来,可见我们是玩的多投入。 “谁是卧底”是个挺考验表达和分析能力的游戏,每个玩家需要描述自己拿到的词汇,并再描述中为同伴提供暗示,同时诱导对手。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谁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样可以让所有人都在最初就投入到游戏中去,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局势。相比杀人游戏来说,这个游戏更容易让所有人都有很强的参与感。 一对相近有关的词汇是整场游戏的关键点,几乎决定了一局的趣味性。每个人对词汇的描述,以及从他人描述中提取到的信息对于做出一轮的投票提供决策的基础。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状况,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人认知的局限性。知道了2个词汇和只知道其中1个,在有限的信息量下对理解现状,做决策有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当人拿到1个词汇时,心理上就会建立基于这个词汇的认知基础,以此为参照来理解。小游戏本身映射出了人类对认知外界的一个微观模型。无论人如何主动克服自己先入为主的习惯,对外界世界的认识总是互多或少受到自身知识,教育,职业,人生阅历的多方面影响,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建立在自身认知基础上的世界,当下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可以试着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可能对事情的认识就会很不一样,

感悟

明辨是非

新的窝定了,我想不到别的哪里还可以找到合适的地方。橡树湾的这间屋子有一半是屋顶,有两个朝天的窗户,我计划把床搬到窗户的下边,天气好了还可以看看星星,西晒的太阳也能在早晨增添些起床的动力。 做一个好产品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几年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非常难解的问题,形式上的东西其实最容易解,困难的是那些需要做决定的方面。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写过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记录了他读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中的一场戏。 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王小波这样写,是说个人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从伦理的领域来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如表面上那么简单,提醒大家不要掌握了一些浅薄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评论。我读到这些的时候,想到了一些生活工作中的事情,同样也是这个道理。(那些无所不知,文章篇篇都是在明辨是非的互联网分析师看到这里,估计要跳起来) 做产品有时就会出现不仔细思考求证,

杂文

活着

我一直想知道,对于个体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以及从这种坚持中得到的什么。我一直都缺少这种坚持,这和我父亲的期许正好相反。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他便看透了我品质中最缺少的东西——毅,为此特意把这个字写在每一期的语文课本上。在上课时如果想要小便,受到这个字的鼓舞强忍住,经过无数个日月的修炼,让我现在具备了卓越的憋尿能力。而我除了憋尿这一项成就,别的坚持都以失败告终,没有获得别的成果。 我还一直在想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开始每天记日记这项意义非凡的活动。但今天突然想写点什么,晚上刚洗完澡又不是很困,就这样开始写吧。 今天在工作时间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下午的时候开始在清河附近寻找新租房地点。和三个中介见了面,第一个是橡树湾的LOFT中的一间,第二个是力度家园的自如,第三个是清景圆附近的几间。与第三个中介的故事有点意思,他家的房间就是脏乱差的代表,除了价格外的各个方面都明显差于前两家。这个中介在见面时候还非常自信的告诉我不管我什么需求,都能帮我找到合适的房子。他的过渡自信其实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对活着的看法不同。 的确我不得不承认,这一两年我对生活变得挑剔了。饮食起居,甚至包括键盘鼠标这些日常物件,都比之前要求高了许多。自我检讨,我承认收入的增多是导致我变得矫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对生活更为细致的观察品味,也同样不可忽视。我开始更仔细的活着,注意更多生活中的细节和琐碎,不像前些年那样粗糙。我慢慢形成了细致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这可能需要归功于做产品这件事吧。 “你还想怎样?!”是第三个中介最后与我说的话,

感悟

四月随笔

十年前,我有一本叫《成功日志》的本子,本子的每一页都有一个励志的短篇故事,右边一页是留空,记录一天的心得。那时我也给自己做计划,是一些考第一这类的大志向。那时对自己的目标很在意,若是考了第二名就很不满意,晚上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文起誓,下次一定要怎样怎样云云。当然这样的事情没办法长久,若是生活的全部都为了一个目的,对其他的事情都莫不关心,这样就和农家圈养的猪差不多。 现在我们也习惯做计划,尤其是一年结束或者春节之中。今年我给自己定了宏伟的目标,但参考这两个月的实施情况,除再一次证明我乐观自信之外,已经没有必要把它们写出来。关于计划,过年的时候这样的问题遇到的最多,家人亲戚都爱问这类的问题,可能是平时很少说到这类发散性的话题,一般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从工作到家庭,从工资到房子,吃喝住行都能够涉及到。这样的话题还有一个好处,当你过的不好,对未来充满迷惑的时候,过来人就能为你开窍,给你指一条明路,反正我是不敢往这些明路上走的。有一次一个亲戚很关切的问年底老板拖欠你的工资,遇到这样的情况的确很难办。 《Rework》中有一篇关于计划的文章,说计划就是猜谜题,我觉得说的很对。计划本来就不可能按部就班,主观意愿和客观分析只能做出一定的预测,外界环境会一直变化。扩大一点说,这就是命运的那一部分,而且对人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很多成功人士在总结一生的时候,